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2011-08-26 22:11:09|  分类: 走遍中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8月12日)

很小,就从小学课本里知道了都江堰:中国最早最成功的水利工程。

后来有幸来过都江堰两次。

1998年来时,乘那种露天的索道上山,可以看到都江堰的全景。现在,露天索道已经拆除了。

2009年再来都江堰,采访震后重建中的医院、学校和农村,并抽空去了青城山。这个离上海援建指挥部不远的景点,还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山脚下有一座中国道教学院。

这是第三次来,既去了都江堰也去了青城山。

当我在都江堰再次被导游领到一棵没有叶子的木头前,我才意识到,前两次来,包括这次来的前几天,我都忽略了这个地区的招牌特产:“乌木”。

在乐山,导游就带我们去参观过规模很大的乌木博物馆;在峨嵋山景区,也看到自称为乌木艺雕家的商贩。这些乌木,都同都江堰这棵巨大的乌木同出一源。

乌木,并非现在存活的树种,而是四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

它是两三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的天体发生自然变异,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

上世纪初,乌木被外国人发觉,惊叹为“东方神木”。

形成乌木的树种有12种:麻柳、青冈、香樟、楠木、红椿、红豆、马桑、黄柳、黄柏、槐木、檀木,它们都带有香味和杀菌的特征。

乌木形状天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本质坚硬,多呈褐黑、黑红、黄金、黄褐色,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有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功能。蜀人将其与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并列,视之为“蜀中四宝”。

听介绍说: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是乌木最集中的出产地之一,其次为长江三峡,四川四条大江及其支流区域也都有发现。

我突然有一种联想: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地方,有着我们至今无法解释的很多历史之谜:

三星堆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古代巴人是怎么消失的?在过去的长时间里,为什么产生中国神话的长江却不是中国的母亲河?

我认为乌木在提醒我们:曾经的天体灾难,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不仅将地上的植物全部埋入了古河床等低洼处,而且将当时的人类文化也全部埋下了。

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存在巨大的断层,她缺损了长江文化。

我一直怀疑,曾有一场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或者部落战争,割断了长江与黄河文化的链接。

今天,乌木是否在提醒我们:

中国文化的断层与缺损,其原因正与“乌木”同样。

三星堆文化、古代巴人、中国神话都曾经遭到了比2008年汶川大地震更大的天体变异。

只有自然灾害才会比部落战争更有力量,让人为的痕迹从地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偶留的零星踪迹成为人类难以解开的谜团。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联想。

据说,考古学家通过乌木,复原当时的生存环境,已经破译了三星堆出土大量象牙之谜。

什么时候,考古学家才能不停留在对长江自然界的破译,而同时能破译出长江人类历史文化之谜呢?

我相信到那时,中国文化决不再会停留在上下五千年,也绝不再会断层在黄河提供给我们的历史传说里。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都江堰公园里的巨大乌木。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峨嵋山脚下“乌木免费讲解员”的摊位。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水“鱼嘴”。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都江堰分水流上的吊桥。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1998年,我在都江堰。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盛夏,都江堰公园里的紫薇花盛开。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都江堰公园里的锦鲤鱼。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2009年,青城山的山门。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2011年青城山图示。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青城山里卖的腊肉。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青城山的月城湖,到对岸须坐船,船无动力,靠水下拉绳来回。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青城山索道终点:上清宫。
都江堰乌木之谜(MY足迹) - 七里夫子 - 七里夫子

青城山最高处的老君阁。

  评论这张
 
阅读(2041)|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