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后记(新闻职场告白)  

2016-11-20 22:12:55|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退休后,我过着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书写与游历。

实际上,从2012年下半年起,我就开始动手整理插队时的资料,退休后加快了速度,30多万字的《边境插队手记》在20141月完稿,一年后出版;然后又开始整理26年新闻生涯的资料。

我和妻都会开车,退休后或约好友或携孙,沿长江玩两湖(湖南湖北)、沿黄河玩两西(陕西山西)、沿海玩两东(广东山东)、向北经内蒙古到黑龙江、向南经广西到贵州……近处的江浙皖就更不用说了,只要高兴,开车就走。妻不爱去国外旅游,听我一提要去国外,她便说:国内还没跑够呢,去国外干什么?尽管如此,我还是去了美国一次,今年5月,经不住儿子儿媳两口忽悠,妻终于跟全家去了一回巴厘岛。

至于上海两大报业集团的合并,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各有其利,分则竞争,精彩纷呈;合则太平,世间安宁。不过,合并有各种方式,像新闻晚报这样被休刊的结局却出乎我的意外。 

201311月的一天,上海电视台主持人程雷婚礼,作为曾在《智力大冲浪》共事3年多的朋友,我被邀请出席。婚礼上见到尚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当台长、即将担任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的裘新。他得知我已经退休,问:没有被聘用吗?我说:报业正在大调整,太复杂,不想参与其中了。

但后来我还是参与了新闻晚报休刊前最后一次编前会,那是2013年的1231日。

已经半年赋闲在家的我,每天睡到自然醒。2013年的最后一天却辗转反侧,夜不成寐。3:00醒来一次,5:00又醒来一次,6:00我忍不住起床,开车去新闻晚报。我想在她最后沉没的那一天靠近她,陪晚报人一起向她致礼。

编前会、早餐、咖啡、拼版、签样……一切都那么熟悉。同样的程序,却不一样的氛围。

当天的人群中,唯一见证新闻晚刊首期到新闻晚报最后一期的,就是我。我被邀请坐在编前会的老位置,一言不发,只默默地向曾经的同仁致以注目礼。

我想握着仅仅14岁就夭折的她的手,告诉她:“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想把你划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去看海上日出的辉煌,然后在我生命逝去的时候,看你载着年轻人的希望继续破浪前进!但今天……”我突然有一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

拼完版签好最后一个版样,接下来的评报会盘稿会不用再开,一切都结束了。

没有了明天,只有全体晚报人手举“新闻晚报1314”的纸牌,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大楼前的合影。

假如说,“1314”是晚报年轻人用网络语言表达了他们对晚报一生一世的情感,那么,无意中却戳痛了莘庄解放大楼的软肋。很难想像,这幢大楼的电梯楼层指示牌,既像中世纪的西方人那样避开了13楼,又像中国往来于市肆的商贩贾人那样避开了4楼和14楼。

理应开明通达的报业,如同庸俗的市侩,这里没有“1314”,倒是有几位上上下下的匆匆过客。我们曾在这些匆匆过客面前对牛弹琴。琴声未了,牛已掉尾,留下的是一片荒芜与满目蹄印。否则,晚报人是否会有体面“合并”或“转型”的可能呢?

有人祝福我,说新闻晚报这条船是在我完成个人新闻生涯,登上颐养天年的彼岸后才沉没的,所以我很幸运。

我并不为这样的幸运感到高兴。

那晚,手机像往年一样,接到一个又一个元旦新年的祝福,我一个没回。直到201411日的夜里,我才懒懒地打开手机,在新年的第一天送给晚报即将各奔前程的年轻人两句话:

第一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不可能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哪怕一棵树,根扎得再深,只有挪动后才成栋梁。希望在这次挪动中晚报的人才能得到赏识而重用。

第二句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或许有人在这次挪动中并没有得到赏识和重用,请记住,看不到亮光的人是瞎子,放弃亮光的是朽木。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境遇下,快乐地发光并慢慢地寻觅,总会有大放光芒的一天。

我不想再对他们说“业务是立身之本”这句话。那是我曾经反复强调的,现在看来却是我的幼稚。

在整理26年新闻经历时,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人在职场,业务之外的种种麻烦、不顺甚至挫折,不断阻碍和冲击着所谓的“业务为本”。 在我的业务追求之中,就常常交织了复杂的内外职场纠葛。一路走来,经常看到有人因“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因“岁月无情”自怜自艾,最后放弃追求,踌躇不前。回想往事,不禁为之叹惜。人生,并不单靠业务过硬才能成功,还要有“处世如水”的智慧和精神。

自老子以来的几千年,中国就有很多先哲用水的特性来比喻做人处世。

水,有向下而居的谦卑,与万物无争,于是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也没有来自外界的纷扰;水,一旦认准目标,无论直行蜿蜒,无论地上地下,都坚定执著一往无前;水,锲而不舍,毅力坚强,滴水可以穿石;水,纯净透明,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水,长流不腐,在涤荡万物时也源源不断引进活水抵御侵蚀;水,兢兢业业不存侥幸,见干土缝隙必渗透而后前行,遇深沟巨坑必填满而后奔流;水,越挫越勇,浪花拍岸、旋啸过礁、百折绕坡、断崖飞瀑,处处留下美景;水,敢于闯荡,在高山峻岭阻挡之间,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奔猛汹涌;水,随机应变,柔能变形,形能变声,境地不同,风采各异;水,以柔克刚,无所不通,或跨越、或绕开、或潜流、或喷涌、或升腾为气体,为云、为雾、为雨、为霰、为雹、为雪,或凝固为冰块,环境越寒冷恶劣,越增其钢铁般的坚硬。水,还启示如何交人,与小人之交泾渭分明敬而远之,与世人之交融通平和大度包容,与君子之交相敬如宾清淡如水。

当然,水也会泛滥成灾,令人畏惧,但如何防水治水那是另外一个话题。或者说,那是更高管理层研究的课题。我感到惊讶的是,人类最初就逐水而居,水,一直是人类的“精神图腾”。它激发了多少智者无穷的想像和情怀,以至于竟然能从水中提炼出精辟的处世之道。

我并不是一个很懂“处世”的人,只是想通过这本书纠正我以前对年轻人只强调“业务为立身之本”的误导,告诉现在及将来终要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专业业务与职场经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只有“业务为本,处世如水”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在职场立身;只有智慧地两者并用,才能在职场生存压力越大时,取得专业业务上更大的成功,从而享受到职场的快乐和潇洒。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于20166月动笔,40万字的初稿,在半年里一气呵成,写下了26年来在职场和业务两方面的得失。

这不是一位成功者的经验,只是一个经历者的感悟。

无论在我26年的新闻生涯中还留下多少遗憾,写完这本书,我的心如同汇入大海,一切都归于平静了。

最后,要感谢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新闻晚报主编寿光武先生拨冗为我这本书作序。先作为他属下的部主任、后作为他的副手,我与他在一起整整13年。这是我16岁踏上社会后,跟随时间最长的一位领导。正是他的通融大度和唯才是用,才使我圆满走完了职业生涯。

另外,我还要感谢原上海房地产报副主编徐勋国先生为此书进行了文字修订。在我担任新闻晚报社会新闻部主任时,他是社会新闻版的责任编辑,虽然我们在一起只有短短3年多时间,但用徐勋国的话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共铸辉煌的日子。

                             20176月 定稿于上海

  评论这张
 
阅读(14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