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整合、再造与激活(新闻职场告白59)  

2016-08-26 13:57:07|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假如说20044月达成改版共识,社会新闻部再次成为大部,是晚报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那么,在此之前的两年,对社会新闻部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艰难但却铸造了辉煌的经历。

20025月起,即那份社调报告形成后,晚报改版并没有在社会新闻版上用力,而是将社会新闻版向后靠并缩小了,人员也进一步被削弱,社会新闻部应该怎样走下去?这是放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是个若喜聚闹实爱独静的人,每逢人生或事业转折关头,会去附近的山水或古镇清静几天。这年春天,即将半百,事业坎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去了西塘。

穿行在空间不大民宅密集的古镇里,不由产生许多感慨:尽管密布的河流把古镇断成8块,但西塘人在1平方公里内,建了27座桥,造了120多条深而窄的弄堂,古镇的繁荣因此没有被阻断。我勉励自己,要靠胆量与智慧,在螺丝壳里做出道场来,并给社会新闻部今后的路定下十六个字:内建机制,外建合作,活动取胜,市场定论。

实际上在改版前,我就安排东悦杭先行探索了与网络和电台等多媒体的合作,主要涉及到信源平台与联合活动,这是部门里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东悦杭对我想通过网络平台占领信源制高点,并形成多媒体联动的理念心领神会。

但现在东悦杭被调到科教部当主任助理去了。由于原先那个部门的领导在合作上有点小麻烦,东悦杭上任前问我,去那里以后应该怎么做?我对他说:“很简单,全力协助部主任工作,只要部主任对部门的工作能主持到位,你也就工作到位了。”

其实,社会新闻部的骨干力量究竟有多少?版面安排在前还是在后?对我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十六个字的既定原则下,如何具体安排操作,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新的设想逐步产生,那就是必须走出晚报,搞同城跨媒体合作,在跨媒体合作中为晚报社会新闻部抢占信源制高点、打造与读者互动的平台。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先踏踏实实对部门内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这些新的设想来自于陆小华先生的一本新书《整合传媒》。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了我这个年龄的人,还要加一句: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么不读书,读完就必定要应用,要在工作实践中做出新的动作。在这年年初读这本书时,我已经在脑海中酝酿对社会新闻部的改造,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停下我对社会新闻部作出一轮新的调整安排。

还是先来说说对我影响很大的陆小华先生与他的这本书吧。

陆小华,1960年生,曾做过插队知青,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当时为新华社新闻研究院院长、《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

他在20021月出版的《整合传媒》这本书中,对进入21世纪后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在书的“序篇”里就谈到了传媒竞争的十大趋势:政策规则创新加速传媒结构调整;媒介形态趋向融合与互相进入;传媒集团特别是多媒体集团将成为市场格局主导者;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这里说明一下,陆小华先生是把社会新闻归入娱乐类的)信息产品将成为竞争焦点;新闻媒介管理模式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新闻媒介的运作基础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出售服务与经营媒体成为新的赢利模式;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内容供应商与宽带网将以新方式融合;人才鼓励、控制模式将加快变化;发展战略研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然后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最新的例证、睿智的分析,对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与竞争态势整合传媒、做强传媒提出了四大对策方案。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其中尤其让我兴奋的是,我想通过网络平台占领信源制高点,并打造多媒体联动的想法,从这本书里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撑。

十分幸运的是,陆小华先生在20029月、20045月又先后出了《再造传媒》、《激活传媒》两本书,形成了“传媒竞争对策”的三部曲。他在最后《激活传媒》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

《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主线是对中国传媒发展大趋势与竞争对策的分析和判断,着重探讨传媒业的整合策略及传媒人选择竞争对策的基本思路。与《整合传媒》探讨传媒业整合策略相对应,《再造传媒-传统媒体系统整合方略》更侧重于探讨传媒内部资源如何整合,探讨如何通过程序化整合操作使传统媒体重获竞争力与影响力。《激活传媒-传媒竞争力发掘与执行策略》是在梳理传媒代际更替轨迹与机会判断的基础上,在建立数字媒体观基础上,基于对信息消费方式变化规律与受众需求偏好变化的跟踪,系统地探讨不同形态传媒如何实施跨媒体整合与聚合,如何实施市场适应性调整,如何激活传媒的内在潜力、增强竞争力,从而系统地探讨如何更高效地运作传媒、运用传媒,既与人们共同探讨机会何在,更与人们一起体悟发现与把握机会的方法。”

我不仅在今天,而且在当时就向传媒同行及年轻的采编竭力推荐陆小华的这三本书。

可以说,在我的新闻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套书:一是陆炳麟和江和平翻译、美国达里尔·莫恩所著的《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二是艾丰的《采访方法论》;第三就是一直影响到我新闻生涯最后结束的陆小华的《整合传媒》、《再造传媒》、《激活传媒》。

当然,我的推荐是不是有作用?我不知道,只是我喜欢与共事者一同分享好的东西。这里不妨再分享一句话:“‘学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而思想着,是人的生命还在存续的标志,更是人生魅力所在。”这是陆小华在《激活传媒》这本书后记里我十分欣赏的一句话。

 

200261日,《新闻晚报》召开改版会议,各部门通过PP演示改版的打算。我将社会新闻部的思考结果重点演示如下:

首先是社会新闻版定位。到底什么是社会新闻?一直很模糊,假如我们自己将它紧缩到公检法和社区,那就不是社会新闻,而是政法新闻。因此我们对社会新闻不划线,而是开放式的,即所有经济、科教、文娱、体育不感兴趣的,我们都感兴趣,别人不要的,我们拾遗补缺。所有发生在社会上的、区别于约定俗成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新闻的新闻,包括社会动向、社会风貌、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社会奇闻以及自然界某些特异现象,尽管可能是在边缘和交叉的空余地带,我们都会争取去做出丰富多采的独家的社会新闻来。对此,本部门已有徐勋国发表的论文“浅论社会新闻的边缘”、刘昕关于“老百姓是永不枯竭的新闻源”等业务探讨论文。

然后我介绍社会新闻版的栏目安排。社会新闻版的上半部将以本报热线电话、语音信箱为依托,与网站、电台相关热线进行多媒体合作,推出“读者热线”、“社会调查”、“百姓话题”等主打栏目;下半部鉴于原有的法制版被取消,会将原法制版的独创法律服务栏目“讨个说法”、“明日开庭”、“执行举报”等在新的版面上保存下来。

最后,我介绍了社会新闻部近一个阶段来围绕“网络时代我们怎么做好社会新闻记者”、“多媒体合作共享新闻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和一系列实践。这些思考和实践在内外观念的碰撞中、在记者的汗水甚至泪水中、在误会和争论中,从没有动摇过,并在版面上得到了初步体现。东悦杭在离开社会新闻部前,已经在着手《多媒体的资源共享与合作》的课题研究。研究的素材主要如下:

200110月以来,我们同上海广播电台“990听众热线”的合作,提供了近百篇稿件,成为《新闻晚报》头版、社会新闻版头条、主打的重要来源。目前我们正在同上海热线开展投诉、调查两个项目方面的合作,并签订了报纸、网络、电台三方合作的意向书,将保证足够的信息量,为社会新闻的信源打下扎实的基础。

除了信源的合作外,我们在与“上海热线”网站的合作中,可以对社会热点进行民调,迅速拿到网上调查数据;我们在与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的合作中,可以从本报的新闻里引出话题,凭借电视栏目扩大影响力,从而再从话题中引出新的新闻;我们在与上海电台“990”的合作中,发挥纸媒长处,对电台的百姓投诉进行后续调查报道,从而也让记者走进了播音室,做到了报纸与电台的互相进入。

我们之所以挑选电台、电视、网站等与报纸冲突不大甚至优势互补的栏目合作,是为将来多媒体整合积累一些体会。同时也想首先在社会新闻这一领域内,探索平面媒体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下,通过多媒体整合,在新闻报道上究竟还有多少潜力?

我在PPT演示的最后,呼吁报社对社会新闻部关于多媒体合作这个在全市媒体中超前的探索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是一个媒体重新整合的时代,谁能从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跳出来,走合作的道路,谁就能享有更多的资源,谁就有更广阔的天地,谁也就更具有竞争力。

  评论这张
 
阅读(15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