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新闻热线变读者热线(新闻职场告白64)  

2016-08-31 11:28:16|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有一次,寿总看到编前会有个空座,随意说了一句:“如果每天都有读者坐在那里就好了。”当然,报社很难做到每天请读者参与编前会,但每个坐在会议桌前的人,是不是有可能从读者的角度来讨论稿件和版面呢?

为弥补“读者缺位”的遗憾,晚报各部门当时都搞了读者日活动。

2002123日,社会新闻部全体同仁在地铁人民广场站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们事先在报纸上发布了活动海报,提出了活动主题:“我们把新闻告诉你,请你把困难告诉我们。”

这天中午1200,当记者出现在地铁人民广场站时,立刻吸引了好多读者的眼球。短短的4个小时相互的交流,让记者感受到读者对报纸“关注读者生活,倾听读者心声”的迫切期待。

中午12:30,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肖玉泉同志的家属张美丽,带着女儿和抓黄贩英勇受伤的联防队员倪学云的家属曹海娣及女儿,闻讯前来参加“读者日”活动;上海华东通用设备成套公司洪耀顺总经理,听说新闻晚报今天要举行“读者日”活动,尽管有事不能来现场,却专门委托记者向战斗在公安治安第一线的两位家属表示他的敬意。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活动刚开始,马德华和几个扛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出现在了活动现场。原来,111日本部门记者孟录燕报道过马德华,他在12年前向一位朋友借了50元钱,后来想到上海来还债,却发现恩人已踪影全无。12年后,在记者的帮助下终于找到恩人归还了钱。此事被马德华家乡的江阴电视台得知后,特地和马德华一起专程赶赴上海采访孟录燕记者,晚报读者日活动成了记者采访记者的现场。站在一旁的马德华告诉记者,和《新闻晚报》接触下来,留给他的印象是一张充满活力的报纸,他一定要到今天的现场来亲身感受一下。

下午1305,晚报热心读者徐荣顺尽管有病行动不便,仍风尘仆仆地来到活动现场。他说:“昨天,我看到你们又搞活动的消息,就从浦东银山路赶来,想和一直通话、通信的记者见个面。”

住在城隍庙的黄阿姨一家和邻居特地赶到活动现场。她指着一张报纸的复印件说:“如果不是记者呼吁,这个阿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自己家。”原来,去年8月,88岁的王炳炎老两口的家被前养子砸毁了,老两口被逼住到医院。周围群众敢怒不敢言,义务照顾老人20多年的黄阿姨四处奔走。本报记者得知后,努力协调,终于在今年五一前让老两口搬回整修一新的家。黄阿姨拉着记者的手说:“谢谢你,谢谢《新闻晚报》。”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她曾在今年本报夏令热线现场咨询活动第一个赶到现场。当时,本报帮助她圆满解决了房屋装潢中的纠纷。她说,自己晕车,但为了再看一看帮助她的记者,特地吃了晕车药,从田林新村赶来。

读者日活动,拉近了记者与百姓的距离,凸显了媒体与百姓互动的价值。这让我们对“读者”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家媒体的新闻发什么?怎么发?看似记者编辑的事,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因为新闻的自身价值最终要看如何在读者中发生效用转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记者编辑的信息观念、版面观念、读者观念之中,读者观念才是核心。反思社会新闻部,虽然有2002年“夏令热线”的成功经验,但主要是从新闻热线的角度出发,想占领信源制高点。从读者热线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没有制度化和理念化,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这种错位必须重新摆正。

如何对原来的“新闻热线”进行结构体系、操作程序、对外合作、目标定位的全方位改造,从而将“新闻热线”转变为具有新闻晚报特色的“读者热线”,这是摆在社会新闻部全体同仁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0032月,我带领部门六位同事赴杭州,考察当地《都市快报》的“读者热线”。在杭州当即开展“热线改造”的头脑风暴,并起草了达成六项共识的《备忘录》:

1、热线改造重点在调整关注热点,以前只关注做新闻的线索,今后要关注为读者服务的线索,在为读者服务中扩大晚报的影响力。

2、一家媒体热线的强弱,是这家媒体对这个城市渗透与控制力强弱的体现,我们要为建立高效的读者热线创造必要的条件。如硬件方面:增加一名接线员、装备必要的录音电话、争取热线采访用车、设计晚报热线LOGO、打出晚报热线品牌,其中包括将63510902这个难记的热线电话号码,申请改号为63510000,等等。

3、与市府信访办合作,合作的内容为:本报在信访办提供信息源的支持下,开设栏目“百姓建言”,此栏目是沟通百姓与政府的桥梁,特别关注百姓对市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4、在3月初完成“读者热线”的全方位改造,并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到来,组织一场打假活动,来验证新的“读者热线”是否改造成功,使之成为晚报社会新闻部工作重点转移的一个标志。

5、在以上基础上,对2003年“夏令热线”进行一次重大的突破,除了继续进行跨媒体合作外,增加一项“百姓投诉、记者采访、政府执法”三方互动的“周末特别行动”,并探索报纸与移动短信的合作,向第五媒体渗透。

 

任何改造都不能停留在形式的变化上,只有理论创新、组织创新、结构创新三管齐下,才能形成内部运作模式的改造。而模式,是成功的基础。新的运作模式必须要融入新趋势、敏感点等新的认知,必须要运用网站的互动、信源的整合跟踪和关联等更具现代意义的传播手法。回到上海,按此思路,我在《备忘录》的基础上,完成了《“读者热线”改造计划》的文案,主要部分摘录如下:

一、  目标定位

“读者热线”是媒体直接从社会获取第一手新闻线索的“雷达”,是媒体行使舆论监督和表达亲和力的一把双刃剑,是媒体显示“传递速度”魅力的重要展台,是媒体成功开辟市场的先头兵。

全面改造“读者热线”,使之在上海媒体中成为对社会最具有渗透力的机构,从而成为《新闻晚报》在跨越性大发展中的重要突破口。

二、  热线口号

我们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

说白了,“读者热线”的重点是:对政治、经济、管理与读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有力的引导,要敢于触动利益点、敏感点。

三、  结构框架

“读者热线”要紧紧围绕“信息网络、快速采访、服务反馈、对外合作、社会活动”五大任务开展工作,并使这五大任务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环,互相推进,良性循环。

其中,人员是保证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接线员是扫描社会的“雷达”;热线记者是特别行动的“110”;信息员是沟通反馈的“网络”。而合作与活动则是开掘新闻资源潜力、对外拓展影响、造就知名记者、完善信息网络,使本报热线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有力的手段。

随着“读者热线”的发展,应考虑配备足够的力量,形成24小时值班;可能的话,还应考虑让“读者热线”独立成部,并同社会力量合作,合建“热线活动策划室”。

在这份改造计划中,还对“读者热线”的操作程序作了详尽的规定。比如,接线员在信息整理上的分类、登记、公布、奖励发放、归档保管等;记者对线索的认领、采访期限及无人认领线索的筛选与策划等;对热线信息在反馈环节上的转发、催问、回访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

  评论这张
 
阅读(14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