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用网络再造纸媒(新闻职场告白74)  

2016-09-10 11:42:01|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报网联动是一场技术革命》,这是我申报正高职称的其中一篇论文。

在新闻单位,并不是每个人都把职称当回事儿的。我身边有不少人因为“忘了”而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还有人对这种论资排辈的职称评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不感兴趣。

不过我没有那么清高,对职称评定还是很重视的。因为既不想从政又不想下海,我能争取的就只有评职称这个事了。坦白地说,在争取评正高的动机中,我也不能免俗。别的不说,毕竟工资奖金和将来退休金的多少都与此有关,干了一辈子,最后总要考虑退出职场后的养老问题吧?

别人是怎么争取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是一件不用看人脸色,只靠自己业务的简单事儿,它省去了职场人生的许多麻烦。所以,自从新闻单位有“职称”这个说法后,我每次按部就班申请,一次也没落下。从助理编辑、编辑、主任编辑(副高),再到2003年有资格评高级编辑,熬了十五年,这一年我正好50周岁。在同辈人中,这个年龄能评上正高,大概也算是“年轻化”了。

当年7月,通过了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古汉语考试;11月,通过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这两项考试我都很轻松地取得高分。在大学后两年我就主攻古汉语,这点底子还有;而玩计算机则是从1994年开始的,可以说是老资格计算机迷了。

得奖作品却不像评副高时那么多。虽然2003年编辑的消息《好心的哥被有心乘客挖走》获第十三届上海新闻奖一等奖,系列报道《“432千瓦”吓煞人(等六篇)》获第十三届上海新闻奖三等奖,但那都是在20046月评选公布的,评正高职称时还来不及派上用处。之前在2003年的得奖作品除了《16位的哥编出“厕所地图”》为上海市好新闻三等奖外,另外还有两个奖都与报纸无关,是我参与策划与撰稿的电视节目。好在市高评委不光来自报业,还来自广电系统,早先的“两栖”作战让我沾了点人气的光。

当然,在评正高时我觉得自己还有些能说一下的“业绩”。主要是利用网络时代的科技进步,同上海门户网站上海热线合作,并向第五媒体渗透,不仅通过“共享资源”扩大了本报的信息源,还吸取网络新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手段,从“热线”线索的获取、流转、反馈、互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四次程序完善和两次框架创新,建立了与网络共享的投诉平台、设立了手机短信报料网页,实现了“热线”的无纸化操作。在热线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新闻部每年的“打假行动”、 “夏令热线”、“周末特别行动”,“追薪大行动”等四大活动。尤其是在2003年,赢得了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两个著名评论栏目,对本部门工作或报道的四次评论。这些可能给高评委也留下了好的印象。

毫无疑问,正高职称的评定中,论文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我平时读书喜欢记笔记、策划新闻喜欢写书面方案、新闻专题结束后喜欢写小结,积累了不少素材。写论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累的事。差不多花了两周的夜晚,我交出《要正视读者的健康阅读需求 兼论社会新闻如何做好正面报道》、《报网联动是一场技术革命》两篇论文。这都是对我近两年一系列新闻实践的理论总结。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负责指导职称论文的是余建华老总,他评价《报网联动是一场技术革命》一文是“今年20多篇论文中很有质量的一篇”。我十分感谢他的大力推荐,使我能在论文这一关顺利通过。

现在,这篇当时受到余总好评的论文,在观念和论述方法上可能已经陈旧了,但在2003年,还是具有新鲜感的,综述如下:

报业面对网络的冲击,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害怕回避,不敢与与网络合作,认为这样做网络会利用报纸的采编优势,从而加速报纸的“灭亡”。二是对抗抵触,想联合报业与网络交涉,要求网络转载报纸的新闻必须付费,否则就是侵权,以此来保护报业在传播领域的传统老大地位。而我认为网络的发展将对民众和社会带来极大好处,传统的报业不应回避也不应对抗,恰恰相反,应该从合作中改造自身,在改造中将自己变身为集多媒体形态的大成者。我们有幸正处在一个媒体大变革的时代,对我来说,过去的三年和未来的职场生涯里,主攻目标就是跟上时代的潮流,实践这场媒体的“革命”。

因此,我在论文的总述提到:网络,为报纸打开了难以想像的发展空间。报纸要想增强在市场经济风浪中的竞争能力,只有从与网络媒体的低层次对抗中走出来,探索与网络媒体的深层次合作,实现报网联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合作,首先得到好处的是传统媒体——报纸。正是在这样的合作中,报纸可以改造自身,吸取、融入先进媒体的基本观念、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从而获得活力。

论文分为五个段落:

一、定位“报网联动”的概念,指出“报网联动”不是“报纸上网”;“报网联动”不是盲目趋同也不是另立门户;“报网联动”,要求报纸从低层次的对抗中走出来,在坚持报纸特色的前提下,与综合性网站融为一体。在联动中,报纸要学会更多地利用网络媒体这个更新的基本理念、基本技术和操作手段,实现自身运行模式的改造,并在改造中进行创新和突破,重新展示报纸的魅力和活力。

二、探讨为什么要进行“报网联动”,指出报纸应借网络之势扩大自己的影响;报纸与同质媒体竞争的重要战略应该是“报网联动”;为何不将未来的竞争对手当作现在的战略伙伴?有远见的报业人士如果改变一下观念,应该用自己的采访和传播优势向网络媒体输送“源动力”,利用网络媒体的先进技术使自己踏上“高速路”,把“报网联动”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应对战略来考虑。

三、讨论“报网联动”的可行性,通过两年来新闻晚报社会新闻部与华东地区最大综合网站上海热线的实践,提出报网之间的四个联动点:搭建共同管理的信源平台、开辟双向互动的渠道、共同开发移动手机技术平台、实现网民与记者点对点交流。实践证明:未来的新闻竞争也是技术的竞争,报网联动是对平面媒体的一场技术革命。谁的传播技术最先进,意味着谁最有可能抢占第一报道时间,谁也就会拥有更多的报道手段。

四、阐述“报网联动”对报纸带来的活力:拓宽了热线信源渠道;完善了编辑部操作程序;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互动;促使部分网民转为读者;推动采编人员的“电子化”。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对报纸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充分体现了科技进步、经济实力在媒体竞争中的重要性。报纸应该在报网联动的不断深入中,向其他媒体包括电信、移动通讯等媒体渗透。在渗透的同时,探索报纸采编运作模式的重新整合、突破,完成自身改造,创新采访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处理方式,增强报纸的竞争能力。

最后,展望“报网联动”的前景,指出“报网联动”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大兵团作战的前哨战,有巨大空间等待开发。如果配合其他便携式移动网络的捆绑式互动,网络将会给报纸插上翅膀,使报纸不仅仅再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是可以“跟百姓随身走天下”。同网络媒体联动,可以方便报纸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开辟便民服务网;为投入报纸广告的企业提供网上调查服务;在网上开通报纸订阅的功能;通过网上评报,建立报纸对采编人员的评估体系等等。“报网联动”还可能使电子商务与报纸融合,把触角深入消费者的家庭和他们的钱包中。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势不可挡,未来的媒体发展方向必将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结合。

结论:

归根到底,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今后,人们想到的决不会仅仅是新闻纸,而是新闻。谁能够成为集文字、图片、声音、动态画面等所有媒体形态之大成者,谁就能在将来的媒体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报网联动”所引起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将来由谁主宰谁,都并不重要,作为报人,更作为新闻人,应该只有一个信念: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传递方式:平面的、声音的、画面的、网上的、移动的。中国的报业集团向多媒体集团跨进中,应该尽快地度过行政“组合”期,通过市场“整合”,创新媒体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模式,为操作层面在技术手段和操作手段上实现多媒体形态而创造条件。                      
  评论这张
 
阅读(18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