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新闻总监这活儿(新闻职场告白79)  

2016-09-16 12:41:56|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612日改版后,毛用雄总编在连续参加晚报早上编前会后,发觉与会人员经常在选择头版头条时,各说各的,意见不一。他认为有必要形成基本认识一致的判断标准,于是组织了关于“头条标准”的讨论。

参加讨论的人分成几组,711,在浦东召开“头条标准”演示报告会。我所在的这一组推出东悦杭,做了题为《头条新闻“三判制”》的PPT演示。所谓“三判”,即初判、复判和终判。初判看5大要素:本地、低端、时段、有用、好看,谁占的多就选谁。复判比较3点:事件大于现象大于观点,独家大于原创大于整合,冲突大于平实大于文采,谁最大就用谁。终判根据1个体系:建立起真正的市场评估体系,包括定期做好读者调查,定点报摊每日反馈,谁不顺应市场就淘汰谁。

而在会前,毛总和寿总就指定由我起草一个对头版头条的供稿、生成及评估的流程。

我很佩服两位老总对流程的强调和重视,因为任何理念在形成后,能否保证贯穿始终,最后是要靠流程来落实的,否则就会流于空谈。不过,流程的设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必须抓住这个理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必须考虑到在操作中会受到哪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我认为头版头条的判断标准中,最简单也最硬的标准就是“当天消息”,其它标准都应以此为基础。但如果把“当天消息”仅仅局限在“昨夜今晨”的时段,局限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尽管不少人口头承认“当天消息”是晚报的生命线,但心里却认为早上3个小时的“当天消息”会有多少主流新闻呢?除了社会新闻部,其他部门有相当一些采编认为,“当天消息”还只是象征意义的,是日常报道的一种补充。这种局部的时段竞争、突发事件的竞争,又怎么能全面地把控住晚报的“黄金生命线”呢?我们要通过流程动员起晚报各个采访部门抓“当天消息”,从而影响到整体版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起草这个流程的出发点。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平时晚报“当天消息”的线索可能来自几个方面:

当天早上本报热线电话来的报料;当天晨媒预报的早上消息,他们的将来时正是晚报的进行时;条线记者经常会接到第二天早上的会议或活动的通知,当晨媒未及采访时,晚报却可提前预报;当天国内其它晨媒关于全国面上的动态新闻,只要同上海有关,上海晨媒还没来得及反映的,晚报都可即时连线跟踪。

据此,晚报可以建立早中晚“三会”制度,组织跨部门的“截稿消息值班小组”,拉开抢夺“当天消息”的全方位竞争。

在这次浦东会议上,我演示了这个流程的设想:

早上:

700,准备工作,各新闻部主任将头版、焦点、各自版面的头条和主打稿件传给监控室;

730编前会,出席对象:主编、副主编、各部主任、头版及焦点版编辑;会议程序如下:

1.监控室用投影方式汇总各部门的报稿,并补充当日监控到的其它媒体的内容;

2.出席者可边浏览边酝酿几分钟(对感兴趣的内容可当场询问);

3.要闻编辑部据此进行选择,先提出方案;

4.出席者对要闻编辑部方案进行简短讨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5.当班老总在讨论基础上拍板决定方案;

6.设立截稿消息值班领导,根据编前会决定,与相关部门主任沟通,有权调动各部门的记者或组织跨部门的协作采访。

中午:

1300,评报和盘稿会,出席对象:主编、副主编、各部主任、所有编辑;会议程序如下:

1.由监控室对照其他晚报,列出网上摘稿,提供报摊反映,公布读者评价,汇总部门评分;

2.由主编确定昨日的ABD三个等级的稿件和版面,小结编辑得失;会后公开张贴评报结果;

3.分管主编主持由各部主任参加的策划会,对当天其它媒体尚留的“第二落点”新闻进行分析,对各部门报来的重要新闻线索进行策划调度。

下午:

1630,督稿与策划会,出席对象:晚间采访值班人、要闻编辑部和各新闻部主任。会议议程如下:

1.各部门汇报午间策划会后采访的落实情况;

2.各部门汇报当晚和第二天早晨的新闻线索,确定重点采访;

3.晚间采访值班人有权组织和跨部门调度当晚和第二天早上的采访。

 

在我的眼里,“当天消息”形成的时间顺序,并不是从早上编前会开始的,而是从中午盘稿会开始,经过晚上的督稿会,再到第二天早上编前会,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可以理顺各部门的联接沟通关系,加强对线索的策划讨论,保证早上时段的现场采访。监控部门也是如此,必须对重大“当天消息”进行全过程的一天三次监控。

观念有了,流程也有了,谁来负责?在“头条研讨会”的最后,宣布设立新闻总监和编辑总监,确定我、王昕和王崇三人担任新闻总监,由我做牵头人。

随后我起草了一份《新闻总监操作备忘录》:

新闻总监是操作岗位,在值班主编领导下,执行报社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干预各新闻部门的运行和工作,通过对新闻线索的分析、策划和对采访的协调、监督,为各新闻部门最终完成头版、焦点和最新消息稿件提供服务,为编前会决策提供程序上的连贯和采访上的保证。其操作流程如下:

1、参加早晨编前会,贯彻编前会和主编的意图,协调各部门的记者或组织跨部门的协作,灵活机动应对各种变化,完成当天必须见报的采访。

2、参加中午评报会,辅助分管主编主持由各部主任参加的策划碰头会,对当天其它媒体尚留“第二落点”的新闻进行分析,对各部门报来的重要新闻线索进行策划。

3、召集晚上督稿会,检查午间策划会后各新闻部门采访的落实情况;汇总各新闻部门当晚和第二天早晨的新闻线索,掌握新闻采访进展的变化,并对晚间时段新闻和第二天的截稿版消息进行深一步的策划和协调。

4、督稿会后,值班新闻总监要与编辑总监就稿件见报形式进行沟通,向主编汇报,然后将稿件目录传到研究室。

可见,新闻总监并不是一个职务,只是一项工作任务。并不是每个部主任都愿意干这项多余的差事的。这个三人组成的新闻总监,没多长时间就因种种原因只剩下我一人,不仅要参加晚报的一天三会,还要负责社会新闻部这样一个32名采编大部的日常运作,包括这个部门夜间值班的安排。每天早上6:00离家,夜里22:00后才能回家。这种工作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

这年,我已经51岁,年过半百,身体还好。在华东干部疗养院体检时,同屋两位与我年龄相仿者,指标不是这高就是那高,而医生拿出我的指标都在标准线上,被医生赞为“30多岁的身体素质”。说实在话,没有这样的身体,还真扛不住“新闻总监”这个活儿。

与新闻总监一起设置的还有“晚报别动队”,即我在流程中提到的“截稿消息值班小组”,不知道哪位激情人士为他们起了个“别动队”的名称。当时晚报记者只要完成采访任务即可,并没有规定上班时间。早晨编前会后安排记者采访,有人常会说“我还在休息”。“别动队”的建立,不仅仅保证了当天早上的采访,更重要的是,他们采访的截稿消息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不值班记者的条线,这对条线记者是一种压力。很快,压力变成了动力,动力产生了变化。没有一个采访部、没有一个记者甘愿落后。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晚上盘稿会上,各部门都开始报第二天早上的节点新闻,并主动安排本部门的记者采访第二天早上的截稿消息。

这推动了晚报记者在作息时间上的变动。两个月后,天气渐凉,想起就要面临漫长的冬天,“别动队”记者不免开起玩笑:“今冬日子怎么过?”而就在此时,晚报召开第二次浦东中层骨干会议,宣布了一条规定:从现在开始,全体记者早上800必须到岗,“别动队”无存在必要,自行撤消。

一个长期来没有人触及到的上班时间从此被明确下来。在早上安排任务时,再也没有人可以用“我还在休息”的理由来推辞。从社会新闻部的夜间值班、跨部门的早晨值班“别动队”,到全体记者早上800上班,新闻晚报各采访部门开始真正在“黄金时段”全方位出击,围绕报纸的生命线来转动了。

据统计,在晚报设立新闻总监之前的6月份,“当天消息”为80多条;8月份达到130多条;12月份,“当天消息”已经200条出头,是6月份的2.5倍。其中不少成为第二天各晨媒跟进的源头,晚报经常成了本市媒体发布新闻的领头羊,这打消了人们对“当天消息”能否成为主流新闻的怀疑,激发了晚报采编人员的信心。

  评论这张
 
阅读(17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