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59、牛家出殡【边境插队手记】  

2013-01-30 07:36:49|  分类: 插队手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牛大爷的父亲去世了,79岁。在黑龙江边,这算是相当高寿了。

昨天中午去看他时,老人还好好的。侧躺在炕上,腊黄的脸,瘦瘦的身子,轻微地喘着气,但牛大爷说:不行了,这是回光返照。

一家人已经帮老人穿上了新裤褂,脚下放了一只凳子,身旁放了一盘糖、苹果,还有一瓶桔子汁。

队部活动室,几个木匠正在连夜打棺材,一块块的板材已经在拼装。

听说,老人先前一下病情恶化,穿上了寿衣后,医生来打了一剂强心针,老人这才又精神起来,喘上了气。

终于,那剂强心针只让老人支撑了几个小时,最后还是走了。

 

他从炕上被抬到垫着棉褥的木板上,盖着新做的彩色绸棉袍,头上还盖着一块四方的黑缎布,两只脚穿着新袜新鞋。

老人头部上方点起了一盏小油灯,发出残淡的黄光。油灯旁的小桌上放着四个果盘,里面有果仁、糖、苹果、饼干;另外一只碗里有一块鸡肉,肉上插着一把刀。

村里的人都来帮忙了,光是切菜做饭的就有七八人;男知青也都来了,准备出点力抬棺材。

老乡不让女知青来帮忙,说这是东北农村的规矩。

棺材做好了,外表糊上了一层纸;里面的底上放有七个分币,按天上北斗星排放,表示死人灵魂上西天;棺材前贴着牛老七十又九岁之灵枢的纸条。

规定的时间到了,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老人抬进棺材,在三寸半厚的盖板上砸下一尺长的铁钉,随着叮叮当当的榔头声,老牛一家哭声响起,越来越大。

十六个人,每四人一角站好,只看见牛大爷举起一个瓦罐,用力往地上一砸,咣当一声碰得粉碎。

担任司仪的李胜俊大喝一声:起灵喽!十六人嗨唷一声齐喊,就把棺材抬起来了。

棺材开始移动,最前面一男一女,各举着一根长杆,杆头弯曲,悬着一个纸花,纸花下垂着长长的飘带,在风中扬起。一根飘带上写着:金童来引路,另一根飘带上写着:玉女送西天

还有两人,一人拿根筷子,串满了一厚叠用黄纸剪的纸钱,有巴掌那么大,边走边扬,说是给黄泉路上的小鬼,让老人能一路走好。

接下来在棺材前走的是牛家男丁,棺材后面是马车,坐着牛家的妇女。其他女人都被撵走,据说不准女人送坟,她们只能在三天后才能去上坟。

路上,抬棺材的人累了,另有十六人换。只要棺材一落地换人时,牛家父子就跪下大哭。

就这样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了六七里外北树林的马道上,拉牛家妇女的那辆马车停在那里,不再前进,只有男人们,抬着棺材向前走。

大坑一早就有人在那里挖好了,南北方向。牛大爷说:老人生前喜欢钓鱼,放一个鱼钩在坑里。

众人抬着棺材慢慢往坑里落,牛大爷下到坑里,做出肩扛的样子。等棺材在坑里落好了,他又在棺材前放了一瓶菜,菜瓶子上搁了一只馒头;然后从棺材一头的小孔里拔出木塞,说:埋的这地方能直接看到爱辉古城,留个小洞,好让老人晚上回家看看。

做完这些,牛大爷从坑里跳了上来,拿把锹先洒了三锹土,其他人这才一起动手,跟着一起盖土。

司仪李胜俊踢了牛家两个小子,说:你们还不哭呀,再不哭没时间啦!

于是,呜哩哇啦地,哭声响起。

坟起圆了,再放上一块圆土圪塔,众人才往回走。

 

停在北树林道旁的马车早就拉着妇女先回家了。

等我们回来,她们已经把酒菜张罗好。

有的知青觉得牛家老人走了,本来就很伤心,还要花这么多钱招待大家吃喝,不好意思去,想回知青点吃饭。可是他们在半路上被牛大爷派人截了回来,死拽硬拉,非得让去喝酒。

知青拗不过,只好去了,只见四五十个人,屋里屋外的正热闹地劝喝劝吃呢,已经没有了那一路上悲悲切切的氛围。

据说,文革中东北农村,活人的事有人管,死人的事没人管。婚事是革命化的,不准这样吃喝,只能发烟发糖;但没人会出面劝阻丧事的吃喝和风俗的沿袭。

也许,管事的人也怕鬼魂半夜来找麻烦?

  评论这张
 
阅读(383)|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