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不猜动机(新闻职场告白19)  

2016-07-03 10:54:04|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9928月,G先生离开了两个月,报社安静了许多,编辑部的氛围变得和谐轻松,我被聘为编辑部主任、报社编委。

其实,从编辑部副主任到主任,对我来说没什么差别,因为这个部门本来就是由我来主持工作的。但进入编委还是有区别的,我能够参与决策层的讨论意见,对报社下一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经过一年多自下而上的探索,旧的采编操作程序实际上已经被新的程序替代了。老朱总编在听取采编部门意见后,通过编委会宣布了新的稿件操作程序。

后来,复旦大学新闻系请我去给学生讲座,我指出这种新的采编操作程序,关键是稿件在采访部到编辑部之间,撤除了原来总编发稿的这一环节,使采编两部互相直接交流有了可能。使编辑争取到了尽可能早的接触稿件的时间,使集合传播有了尽可能多的时间酝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国内平面媒体摆脱长期采编分离模式,走向采编合一模式的一种探索。这种采编合一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以组版编辑为中心,形成一个为版面服务的,包括版面设计、文字编辑、外勤采访相结合的报道组。

不过,作为编辑部主任,我心里十分明白,操作程序再如何改进,也只是一种形式,关键还是人在起作用。新的操作程序对编辑的要求更高了,假如编辑还停留在装饰匠的水平,那么任何操作程序都等于零,都变得毫无意义。编辑不仅要懂得采访、图片、字体、编排等,还必须懂得政策,懂得预见,懂得尊重别人。作为对编辑的业务要求,我在编辑部内部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编辑部业务学习制度》、《编辑部业务考核奖惩制度》、《编辑部公开评报制度》、《编辑部编前会议制度》等等。

一切都很顺利,只有王书记对我起草的《编辑部门人员须知》有一点异议。

这个《须知》与一系列业务制度不同,它着重于编辑部的精神建设。《须知》内容很简单,包括如下几点:“一丝不苟,不停追求,主动配合”;“诚朴简明”;“不猜动机看效果,不听蜚言看事实,不唯资历看才干;反对两种风气:斤斤计较,人人戒备;提倡两种精神:责任感,冒尖欲。”

我在部门会议上对《须知》作了如下的解释:

“一丝不苟”,讲的是工作态度,要么好好干,要么干别的去。“不停追求”,讲的是学习态度,指出维持现状的结果只有一个:被淘汰。“主动配合”,讲的是合作态度,强调了任何一个生物都是一个整体,“独大”一定是会夭折的畸形怪物。

“诚朴简明”,表明的是思想方法,团队的氛围、风气和精神都基于此。

“不猜动机看效果,不听蜚言看事实,不唯资历看才干”这三不三看强调的是实干精神;反对“斤斤计较,人人戒备”,是指每个人对自己的劳动投入和每个人如何处理好与同仁的关系要有正确的态度。提倡“责任感”,是踏实做好眼前工作的基础,提倡“冒尖欲”,是激励业务成长的未来希望。这些都是我期待形成的部门氛围。

我把《编辑部门人员须知》张贴在墙上后,王书记在编辑部看了半天,对我说:其中“不猜动机看效果”很片面,动机是很重要的。他要我修改“须知”。

我解释说,这句话没有否定动机的重要性,否定的是对别人动机的无根据猜疑。

对此,我后来专门又做了一番解释:

人们做事的出发点,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没写在脸上,你可以猜我的动机是什么,我也可以猜你的动机是什么,经常会发生误会。遇到心术不正之人,甚至会存心给对手乱编一些动机,“以迷导迷,诘难无已”,将团队引入混乱状态。

我不是算命先生,不是预测大师,不懂星座面相,不会经易八卦,没有先见之明。因为比较愚钝,对别人的动机,我猜不准,也不愿意猜;因为比较呆板,对猜别人动机的议论,我听不懂,也不愿听。而且,老是喜欢猜别人动机的,大都是吃饱了不干事的人,或者是心理有病态的人。他今天在你面前猜别人的动机,明天又会到别人那里去猜你的动机。如果一个团队放任让不干事的人去猜疑议论干事的人是什么动机,这个团队一定会“鸟惊而高,鱼恐而下”,最后就没有人再肯干事了。

因此,对业务部门来说,评价一个人的最简明方法,就是只看干事的效果。不管别人议论某个人的动机是多么渺小,为了谋生、为了冒尖、为了私心;作为领导,都没必要受其干扰,只要这个人所干的事效果好就应该肯定。也不管别人赞美某个人的动机是多么伟大,为了团结、为了全体、为了领导;作为领导,没有必要受这种舆论的影响,只要这个人所干的事效果差就应该批评。

我认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对一件事的否定容易,对一个人的否定困难。因为人是复杂变化的,尤其身处猜疑与被猜疑的团队之中,即使是简单的动机也会变得复杂;而身处评判标准简明可循的团队之中,再复杂的人的动机也会变得纯净。说到底,不猜动机就是想创造一个诚朴简明的团队,就是想避免宗派团伙和尖滑钻营,从而扶持团结合作和实干真干。

这么容易做的事不去做,却对最难猜的事瞎起劲,就远远不是我的愚钝和呆板了,而是一个真正的傻瓜白痴。

我没有修改这个“须知”,而且不管我后来在哪里任职,负责哪个部门,都将它作为原则,写好后张贴在墙上。事实证明:正因为“不猜”,也不听“别人猜”,不管我待在哪里,总会出现不少业务尖子。以至于其他部门不要、领导觉得难弄的人,在这样的部门里也能够“变废为宝”,脱颖而出,成为新闻业务的中坚力量。

 

  评论这张
 
阅读(13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