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等着我,
同胞,
行李已背在肩上,
飞机已在乌云里穿行,
脚步已在泥泞里奔跑,
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你一定要等着我,
同胞!
你要等着我,
同胞!
老人已相扶捐款,
孩子们也伸出了小手,
兄弟们沉默等待,
妇女们泪眼焦急,
你一定要等着我,
同胞!
你要等着我,
同胞!
黄河不曾呜咽,
长城不曾屈折,
江水正向大海奔腾,
你我正并肩战斗——
你一定要等着我,
同胞!
这是一位网友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写的一首诗。在我看来,犹如专为新闻晚报前往灾区记者而写的送行诗。
5月12日下午14:30点左右,我感到头晕,站起来走出办公室,发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大楼有点晃动。大事不好,赶紧回到电脑前搜索,14:53:29,电脑屏幕上跳出几行字:“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后来证实为8.0级地震),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
寿总立即成立地震报道组。那些年里,凡有重大事件,需成立特别报道组,我都会幸运地被指令为报道组长。不过说来惭愧,晚报先后派出将近30名记者前往灾区采访,而我这个报道组长却一直呆在后方。甚至连寿总前往慰问前方记者时,我都在报社留守。每天向前方记者传达版面的安排与要求,为他们出主意拿办法,在与灾区记者交流沟通中,我心里一次又一次地被记者的奉献和努力而感动。
当6月19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请各报作一次地震报道汇报时,尽管晚报的地震报道版面策划也相当出色,但我没有谈后方的版面策划。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那首诗:“你要等着我,同胞,行李已经背在肩上……”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新闻晚报派出的上海第一支“救援先遣队”,还有前赴后继奔赴灾区的近30名记者的身影……
我以《我们是记者,更是志愿者》为题作了汇报演讲:
一、救援先遣队
5月12日,地震的当天,夜里23:00多,新闻晚报车友会就向灾区开出了第一辆支援车:晚报社会部记者何易和车友会的其他三名车友,准备了灾区人民需要的水、食品、药品,驱车赶往灾区。这可以说是上海最早出发的“救援先遣队”。
36个小时后,晚报的“救援先遣队”抵达灾区,分发完救援物资后,驾车赶往一个又一个村庄,冒着一次又一次余震、落石、泥石流的危险,参加现场救援。
5月15日,他们在途中发现了两个救援盲点:高川、茶坪两个乡有大量被围困的群众,于是返回汶川秀水镇,为上海医疗队带路,为灾民送去了给养和医疗急救。
有一名车友完成第一批支援任务后,风尘仆仆刚回到家,曾是老军人的父亲问他:抗灾还未结束,你回来干什么?他二话没说,又踏上了晚报第二批救援车队的征途。
5月12日、5月21日、5月29日,晚报先后三批车友会志愿人员,共计9台车,将2.5吨消毒卫生用品、食品、儿童学习用品,以及帐篷口罩手套等物资送往灾区。这些救援物资除了车友会成员自费购买外,还有晚报科教部、社会部利用日常积累的条线资源捐赠了部分救灾物资。
三批往返,13000多公里路程,带去的是9台车的救援物资,带回的却无数的感动:
在上海出发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打工者掏出500元托车友带到灾区;在安徽高速公路休息站,一位不善言谈的打工者摸出10元钱让车友捐给灾民;在陕西汉中一家旅店住宿一夜后,发现扑满泥土的车子被旅店员工洗得一尘不染;还有一路上无数次在车窗前一晃而过的翘起的大拇指。
这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中国的人民、中国的灵魂、中国的缩影。
二、以志愿者名义
一开始,有关方面并不支持向灾区派出采访记者。新闻晚报灵活机动,没有以记者名义而是以志愿者的名义,派出了第一批记者。
这是在地震的第二天,得到上海消防医疗救援队要出发的消息,寿光武主编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提出让记者以志愿者身份随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救援工作。
经得同意后,晚报开展了前往灾区志愿者征集活动。记者们踊跃报名,有的多次口头提出,有的连发短信申请。科教部记者杨玉红在短信中说:我每天早晨7点钟到报社,就是在等待奔赴前线的召唤!
5月13日,新闻晚报国内部记者李宁源、社会部记者祝玲作为首批被挑选中的志愿者,随上海消防医疗队奔赴前线。
随着后来对记者奔赴灾区的开放,这两名志愿者也转化为本市第一批在灾区现场的记者。他们紧跟上海救援队,先后进入德阳、绵竹、汉旺等重灾区,深入一线采访达8天,发回大量报道。
在以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晚报又先后派出25名记者奔赴四川地震灾区一线,到达前线的记者总数达到28人,占了晚报采编队伍的四分之一。晚报记者足迹遍布绵阳、绵竹、都江堰等灾情最为严重的市县。
据统计,从5月13日到6月2日21天中,新闻晚报共刊登抗震救灾报道338个版,平均每天16个版面;合计文字量约140万字,新闻图片500余张。在上海媒体中创下诸多“第一”。
作为先是志愿者,后是记者的晚报人,在灾区报道中,始终呼唤和奉献着志愿者的善良、同情、理性,体现了新闻媒体在这次大地震中呈现出的精神本质和价值取向。
三、口罩!口罩!口罩!
这是晚报记者在前线向后方发出的“SOS”呼救。
5月16日早晨7点,新闻晚报多位前方记者从四川灾区打来电话:重点灾区已发散出异味,灾区人民急需口罩!
早晨的编前会立即向采访部门下达指令:利用平时积累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为灾区送去尽可能多的口罩,构建一个为灾区筹集物资的新的平台。
科教部许沁、郭文才等接到指令后,在第一时间联系到3M公司的25万只“爱心口罩”,并最快地促成市红十字会的“特事特办”;经济部杨冬马上和市应急办和东航联系,市应急办在半个小时内开通了“绿色通道”,东航则留好机位待飞。
当天下午5点,25万只“爱心口罩”就在晚报记者的押运下直抵成都机场,并通过正在前线的晚报车友会,直接将口罩送到了灾区人民手中。
拥有丰富应急、救助经验的市应急办副主任张海涛,对新闻媒体以如此快的速度组织救灾物资感到十分惊喜,给予高度的评价。
四、让灾区孩子别哭
汶川大地震中,看到那么多灾区中小学倒塌,最让晚报人揪心的就是孩子。“一定要为孩子们捐建一些能抗大地震的小学”。5月19日,我们的想法与绿地集团一拍即合。
恰巧第二天,在科教部记者的积极联系和安排下,新闻晚报邀请都江堰师生来普陀区金洲小学,组织一个与上海学生手拉手的结对活动。活动中,绿地集团当即宣布,将在灾区捐建6所中小学。
参加这次结对活动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张老师数度哽咽,劫后余生的他真诚地对大家说:一定要珍惜生命、珍爱友情,过好每一天。
第一所小学,在地震后1个月开工,力争9月1日开学时建成。
也正是在这次组织灾区孩子与上海学生的结对活动中,我们萌发了送一份特殊礼物让灾区孩子欢度六一的想法。
经过策划,新闻晚报联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在市委宣传部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只用7天时间,完成了设想、组稿、编辑,出版了《90后的坚强——川沪学生汶川情》一书。(《90后的坚强》这本书后来成为上海在2008年暑期向中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籍。
5月31日,“心手相连·情系汶川”川沪两地中小学生“六一”主题活动暨赠书仪式,同时在上海和灾区举行。
在灾区,新闻晚报前方记者直接将这本书送到孩子们的手中。
在上海,这本书作为教材发到了上海1300所中小学生手中。
当天,全市400多名中小学生代表和从地震灾区来沪就读的学生代表,欢聚一堂。30多位老师自发创作诗歌,宣誓承诺上海万名班主任、万名儿童与灾区师生结对。沈晓明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向两地小朋友送上了节日祝福。
我们通过视频,将上海中小学生和都江堰小朋友一起手牵手欢度六一的场景在两地共同分享。
总而言之,新闻晚报作为党报集团旗下的都市报,在这次地震报道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活动带动报道,用报道呼应活动,打了一场成功的立体战。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的雪灾报道中,我们就已经完整地形成了新闻晚报的这种风格。可以说,在巨大灾难面前,新闻晚报采编队伍从来都同时是一支志愿队。我们今后将一如既往,不仅仅做一个敬业的报道者,而且要像一个志愿者那样,充满激情地和人民和祖国心连心一起行动。
2009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我仍然担任报道组长,参与策划了晚报“见证重生”的大型活动。先是晚报车友会兵分几路深入灾区腹地,重走当年采访之路,重访当年的被采访者,发回了一系列现场“见证”报道;然后启动“新闻晚报包机”,邀请一年前前往灾区的部分志愿者、捐助者飞往四川,在5月8日晚与晚报车友会各路人马共同“相约都江堰”,见证了都江堰绿地土桥希望小学的落成移交并捐资助学。
遗憾的是,这次我还是没能去灾区。
也许是老天不想负我,2009年11月8日,我接到紧急通知,第二天一早飞往成都。机场上,上海都江堰援建指挥部派出专车,把我们直接拉到指挥部:青城山的玉景园。那里,已经聚集了上海主要媒体的二十多位老总和记者。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分头到工地、学校、医院、居民点,了解和采访上海这一年半来对灾区的援建成果。11月11日晚,原定在重庆开会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要赶来与媒体见面,结果因在重庆会议上被宣布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直接去北京而未能前来。第二天各报老总飞回上海。
这次“灾后回访”很突然,且前往者大都为各媒体老总,整个行程安排得也很紧。尽管并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安排,但对我个人而言,终于了却了一桩去灾区的心愿。其间,我还抽空去了青城山。听说,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半的上海指挥部援建人员,都没有去过这个近在咫尺的景点。
一个月后的12月17日,中国媒体界风尚年度盛事“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在上海音乐厅隆重揭晓。
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已连续举办7年,是国内唯一为风尚媒体设立的评选奖项。此届大奖评选自启动以来,共有104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平面、网络和电视媒体,选出195件优秀作品参与角逐。
最终,有24家媒体分享了17个奖项,新闻晚报“见证重生”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获得了其中的风尚公益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