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七里夫子

物种古老,成熟晚,生活在黑龙江水底的鲟鱼.

 
 
 

日志

 
 

外来和尚好念经(新闻职场告白93)  

2016-10-14 21:27:55|  分类: 职场告白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93月底,报社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每人填写一张调查问卷。我看了看,问卷的落款是“新闻报社学实活动办公室”,既然如此,问卷应该包括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是针对整个新闻报社的。于是我作了如下的回答:

1、您认为目前新闻报社在体制机制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我觉得可以建立晨晚两报的合作体系。

其中首先是对热线进行整合,将人员部门合一,操作上进行时段上的分流,从而减少成本,增加利用价值,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重大题材的采编上可以实施联手滚动,晨晚报呼应,加快更新,以合力遏制对手。

在考核上统一制度和办法,由办公室落实到人,分报对口负责,让采编人员知晓固定的奖惩标准,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两报共同定期展开业务交流,取长补短,有序竞争,共同提高。

2、您认为目前新闻报社在发展方式上的局限有哪些?如何突破?

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新闻制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平面媒体上,希望能做到报网两条腿走路。可以考虑改变现在的“嗨嗨网”名称,使之成为晨晚报的门户网站,让目前的采编各部门分别与网站的各板块对口衔接,各版面的责任编辑同时就是该网页的版主,并在技术上与读者实现完全的互动,从而走出新闻报在传播方式、经营方式上的新路。

3、您认为目前新闻报社的人才结构存在的有不足哪些?如何改进?

缺少的是有经验的思辩型要闻编辑和大型活动的创意策划型人才。

可以通过制定人才目标和加强培训从内部培养,也可以利用社会的外脑和外力来加以改进。

4、您认为目前新闻报社领导干部的能力及素质方面有待提高的地方有哪些?如何提高?

应该讲还不错,但是否可以每年请每个领导做一个指派的或自选的调研课题,从理论和操作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才华。

5、你认为目前新闻报社还有哪些瓶颈问题存在?关于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加快新闻报的网站改造和建设,实现新闻报与读者的全面互动,为新闻报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铺平道路。

有计划地组织大型的社会和经营活动,并形成品牌,为报社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报纸和改造后的网站平台,开创中介性质的经济实体。 

无论以上这些想法是否被采纳,这都是我当时认真思考的问题。其中关于采编部门与网站版块之间的对口衔接,由纸媒版面责任编辑来担任不同网页版主的想法,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纸媒采编人员如何转型,成为报网两栖采编的问题;而关于利用报网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型社会与经营活动,开创中介性质的经济实体这点,则涉及到纸媒在经营上转型的问题。假如晨晚两报没有联手转型的基础,晚报也可以单独来做;假如全晚报没有这个转型的意识,可以选一个部门来进行局部的尝试。总之,大势所趋,我们不能被动地眼看着纸媒步步陷入泥淖。

实际上,我一直到退休前,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4月,在新闻报社的调查问卷之后,晨晚报各自进入调研阶段。其中新闻晚报在一个月中分别召开五场座谈调研,邀请青年采编人员、老员工、两个支部党员、全体中层干部、广告经营发行部门等共190余人次听取意见,还对员工进行了个别访谈。调研过程中,大家针对晚报的机制体制、报纸定位、内容品质、制度流程、激励机制、人才结构、品牌形象、发展瓶颈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意见。我将这些意见整理成一份综合的调研报告。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第八个方面:“如何突破晚报持续发展瓶颈口”,其中综合了大家的六条建议:

1、创办独立域名的晚报网站。趁各类网站尚未形成采访力量之时,晚报要及早向平面与网络结合的媒体转型,为可能的未来转变作好准备。创办一个能让读者直接键入域址,全面拉动互动的网站。让晚报人一身两职,亦报亦网,报网互动,同步发展,是突破平面媒体困境,占领传播高地的一项重要战略。

2、搭建信源共享平台。整合本报分散在各部门的新闻热线、读者信箱、参政短信,以及目前正在启动的网格记者,利用SP新媒体技术,创建一个可以滚动的信源网上页面,实现全报社信源共享,为领导决策尽早介入报道,采编随时做到“飞行集会”作好基础铺垫,打造一个全新运作的新闻团队。

3、建立活动部(或互动部)。一方面承担起互动版的运作,让互动版走出业余操作的模式,一方面牵头统筹报社的社会活动及部分经营活动,集纳和组合各部门与读者互动的资源,建立起从互动版面到互动活动的一条龙操作体系和操作规范,用活动带动读者人气、带动新闻报道、带动广告经营。将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使之成为新闻晚报的一大特色。

4、设置“经采沙龙”,定期召集经营公司、编辑部的中层人员碰头,打破经营、采编原先各自为政的模式,让经营公司了解报道要点,让采编人员知晓市场声音,从而从封闭的自我运转变为对报纸版面资源、人脉资源、采编资源的全方位整合,能分别组织精彩的经营策划和新闻策划,并能在组织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大型活动中实现联动。

5、建立视觉部,适当投入,改善设备。用各种可行的办法与渠道,突破资金短缺的瓶颈,首先为摄影记者配备必要的器材。其次,为亦报亦网,一身两职的记者也配备手提电脑、摄像机、照相机3G手机等必要的装备。装备的现代化是现代媒体竞争的必要条件。

6、打破目前依赖版面广告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拓宽盈利方式。从报业自身优势中寻求与之挂钩的模式,比如与采编相辅相成的策划、公关、信息、活动等中介产业实体。利用晚报传媒有限公司的体制优势,针对读者开展各类增值服务,组织团购等;同时面向商家邀请商场、超市、餐饮、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企业加盟。 

这次简称为“学实”的活动一直持续到6月份。在调研的基础上,晨、晚报班子各自拿出调研报告,并综合成新闻报社的《分析检查报告》。

很遗憾的是,晚报关于建立采编身兼两职的网站、独立操作的互动部这两个涉及到未来极有发展潜力的建议,并没有纳入到最终的方案里。

我的工作倒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担任了新闻报社的党总支组织委员,当时整个新闻报社没有业务上的编委会,除了党总支下晨晚报有8个党支部外,还有一个行政办公室。 

二是让我担任“经采沙龙”召集人。我们定期召集经营公司、编辑部的中层人员碰头,打破经营、采编原先各自为政的模式,让经营公司了解报道要点,让采编人员知晓市场声音,从而从各自封闭的运转变为对报纸版面资源、人脉资源、采编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分别组织了几次配合。

二是我在晚报分管的部门由原先一个时政新闻部增加为时政新闻部和国内新闻部,并指令我组建视觉新闻部。 

其实,我比较惬意的还是与记者在一起策划新闻的采写,担任副主编后,我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制度与流程的设计上。这些设计在我担任社会新闻部主任时,尽管也不少,但都立马可以执行。现在面对整个新闻晚报,我只能是建议,执不执行并不是我说了算的。时间长了,我对“谏官”这种活儿失去了兴趣。在“学实活动”后,作为最后一次,我一古脑儿提出了四份书面建议:包括《关于热线平台流程管理的建议》、《关于短信参政平台信息管理流程的建议》、《关于各类活动操作流程的建议》、《关于采编生产流程的建议》。从此我不想再浪费精力,而想去做一些实际的业务了。

 

至于组建视觉新闻部更是个麻烦事。晚报摄影记者都是老人,长期来分散在各部门,习惯各自为政,对集中起来统一分工派活,统一报稿审稿,异议颇多。为此新成立的视觉新闻部采取柔性方式,由摄影记者自愿加入。至200910月,有6名摄影记者报名,我们再引进三名美编人员,初步配齐了人员。但这个部门由谁来领衔呢?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

视觉新闻部的建立,必定要花钱买器材。于是,出钱的晚报经营公司当然就有了话语权。正与南方都市报有一些合作意向的经营公司,从南都为这个新部门聘来一位视觉总监。只是新的操作模式涉及到权力的变化,这位外聘的总监不仅没有得到摄影记者的支持,还同相关部门产生摩擦。内向老实、不善言辞的他,时间不久便托辞离去。

随后,经营公司又出资,邀请南都报业团队来新闻晚报“输出”新闻理念。南都为晚报开出的“药方”中重点提出了“新版式新视觉”概念。在为此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我作了这样的发言:

视觉这块,从2000年自有晚报以来,一直是个空白点。摄影记者和美编,从来没有统一组织过,分散在各个部门,基本上处于应付版面的状态。设备更不用说,有记者拿着家用的照相机去某些场合采访,别人以为他是闲杂人等,要被赶出来的。2003年的时候,我们聘了一个在全国获奖的摄影记者,结果只给他一个微型数码相机,尽管他很努力,但坚持十几天后,不得不把那个小相机还给我,到北京去发展了。

长期以来,报社全体同仁都有这种呼声,希望填补这个空白。但是,版面视觉的革新,是需要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的,我们过去之所以迟迟没有动作,是因为我们在人员和资金方面很弱。应该讲,今天能够把这个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是晚报实力的一个变化,令人欣喜。希望晚报能为此做出更大的投入。

南都报业团队在开完“药方”后,再向晚报推荐了一位视觉总监。在与人相处中,我遵守一个原则:“相交宁轻信,判断要存疑”,所以并不想对外聘的视觉总监进行什么判断和责备。我的重点是在内部人才的寻觅和考察上,希望在度过外来视觉总监的业务指导期后,从内部选拔一位视觉新闻部主任。可惜的是,我真的很难从内部找到能容纳团结这个团队的领头人,每每听到和看到的是鸡毛蒜皮的磕磕绊绊,各种小摩擦接连不断。

作为搞业务的人,我一向十分重视人才。这段日子里,我经常会想起5年多前应聘来新闻晚报的一名摄影记者,即在我前面发言中提到的“到北京去发展”的赵亢。他极有有事业心,才来十多天,就上书建议成立摄影视觉部,无果后离去。此后我一直关注他的发展,在2008年和2009年,他蝉联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评选的最佳摄影师;后来又在2010年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评选中获年度杰出新闻摄影记者奖;在第四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获得金奖;直到担任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主任。

如果他在,晚报视觉新闻部应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说起人才,我不得不提一下新闻晚报后来新提拔的年轻部主任,他们大多是“新上海人”。也许是他们在上海没有家,把报社当成了家?也许是他们在上海举目无亲,更懂得结交朋友?也许是我这个曾去黑龙江插队的“新农民”,本能地更喜欢如今来城里打拼的“新上海人”?反正,很少见他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磕磕绊绊闹矛盾,而且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小节上,他们似乎更懂得人之常情。就拿散会出门这样的小事来说吧,有些上海年轻人会在出门那一瞬间,斜身跃步抢在动作缓慢的长者之前而去;他们则会侧身旁立让长者先过。恕我直言,“新上海人”同“老上海”年轻人相比较,智商差不多但情商普遍更高一些。要知道,在职场上,情商终究是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职业生涯的长跑途中,慢慢脱颖而出的一定是情商高的年轻人。

有一句古语,或许可以这样修改一下:智商高者要注意欲速而不达,情商低者往往见小利而大事不成。陷入无谓的摩擦中,不仅让别人感到不悦,最终也会使自己失去上升的通道。

终于,外来的视觉总监在三年聘用合同期结束,也走了。尽管视觉新闻部一路走来并不理想,但毕竟有这个部门建制的存在,对晚报版面的视觉革新还是起到了补缺填空的作用。

  评论这张
 
阅读(16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